“《職場複利學》:人際敏銳度共有六個面向,這種能力可以讓你脫穎而出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職場複利學》:人際敏銳度共有六個面向,這種能力可以讓你脫穎而出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Source

文:瑞米

人際敏銳度:人際關係與合作模式是成功和幸福的關鍵

這一節我重點向大家介紹學習敏銳度中的一個重要維度——人際敏銳度,同時以人際敏銳度為出發點,向大家分享我的經驗總結。

人際敏銳度指具有良好的自我認知,從經驗中學習,建設性地、調整性地對待他人,並且在不斷變化的壓力下保持冷靜、具有適應性的能力大小。擁有較高人際敏銳度的人能以開放的態度對待他人,喜歡和不同的人交往並享受互動,理解他人的獨特的優勢、興趣和不足,並會有效運用這些特點來完成組織目標。

網路上經常出現一些用兩張極其相似的圖片來測試人們的異同的有趣實驗,人們從不同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顏色、表情等。我覺得這些實驗都很神奇,也幫助我想明白了一些事情:即使我們生活在同樣的環境裡,面對同一件事物,我們的感知也能產生很大的差異。人們的主觀意識極易受時間、地點、光線、情緒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更不用說生長於不同生活環境的人之間的差異了。

主觀意識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和行為,帶來不同的結果。也正因為有各種因素的干擾和環境的差異,所以我們無法要求別人站在我們的角度思考問題。

如果你的同理能力很強,能夠理解他人的處境和立場,能夠透過表達讓他人也理解你的處境和立場,你就會擁有更強的人際敏銳度和感知力。

這種能力可以讓你脫穎而出,成為他人願意信任、願意主動相處、願意幫助的人;你也更容易說服他人,讓他人理解你,與你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同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敏銳度是高度相關的。

通常人們認為人際敏銳度共有六個面向。

人際敏銳度的六個面向

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

思想開放:對自己未必贊同的想法保持開放態度,能夠認識到向他人學習的價值,並在理由充分的同時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調整。

人際智慧:準確預測他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出現的反應。

臨機應變:感受人際動態並根據不同情境的需求及時做出調整;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方法,力求完美匹配情境。

敏銳溝通:既強調資訊表達的內容,又強調表達的過程。這意味著不論是一對一的交流,還是一對多的交流,都要調節向受眾傳達的節奏、風格和訊息。

衝突管理:衝突管理者將衝突視為機會而非難題。他們不會迴避衝突,而會小心處理衝突不讓矛盾升級。衝突會在合作、雙贏和以解決方法為導向等積極思路下得以解決。

助人成功:幫助他人成功,包括透過提供適量的挑戰和自主權來幫助他人發展,能夠成為教練和導師,能夠站在一邊讓他人享受榮譽。

擁有良好人際敏銳度的表現是心胸開闊,自如勝任不同角色,接納並適應多樣性,理解他人且易與人相處,能應對衝突,政治敏感度高,善溝通、能服人。在提升人際敏感度方面,如果你能改變認知,坦誠接受自己和他人,挑戰自己,廣交朋友,同時開闊心胸,多理解他人,洞察他人的需求,那麼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你都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相關書摘 ▶《職場複利學》:用「成長型思維」武裝自己,你的人生會有質的提升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職場複利學:500強企業主管的職場必備七大敏銳度,沒有前輩教也能快速成長》,時報文化出版

作者:瑞米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職場複利式成長的關鍵──學習敏銳度

拆解、複製500強外商總監成功經驗,練就不斷進化的超強能力
擺脫前輩不教你的、主管不帶你的困境,從茫然的職場常態脫身

七大面向解構你和職場的需求,用輕簡易讀的文字+好懂實用的表格歸納,看見被忽視的盲點!

職場複利學(立封)

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Sent with Email Tabs, a Firefox Test Pilot experiment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COP28熱議「自願性碳市場」何去何從,學者建議台灣企業先觀察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我差點不小心寫出一本書:用軟體實作「卡片盒筆記」,以及推薦使用的三個工具 - The News Lens…”

“《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三讀通過:炒房最重罰5000萬、違規轉售罰300萬、私法人買房「許可制」 -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