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 2023

政院通過文資法修正草案 歷史建築擬免稅、可容積移轉 | 綜合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政院通過文資法修正草案 歷史建築擬免稅、可容積移轉 | 綜合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老舊建築被指定為歷史或紀念性建築就無法開發,屢傳所有權人搶在被指定前拆除房屋,為確保所有權人的開發權益,避免 歷史建築 被毀,並配合司法院釋字第813號解釋,行政院昨通過「 文化資產 保存法」修正草案,擬免徵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其所定著的土地房屋稅與地價稅,私有建築也適用容積移轉規定。 文化部 預估修法後稅損約3.6億元。 行政院會昨通過「文化資產保存法」第41條、第99條修正草案,增訂歷史建築、紀念建築所定著的土地得為容積移轉,並修正免徵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其所定著的土地房屋稅與地價稅,將送立法院審議。 據了解,修法源於新莊慈祐宮不服普安堂被新北市府登錄為歷史建築,提出行政救濟被駁回後,2020年5月聲請釋憲。大法官2021年做成釋字第813號解釋指出,文資法對於歷史建築土地為第三人所有的情形,未以金錢或其他適當方式給予「相當之補償」,不符憲法第15條保障人民財產權意旨。 文化部為此於去年4月25日舉行專家學者諮詢會議,也於5月6日舉行地方政府討論會議,結論為「歷史建築登錄,形成個人的特別犧牲,國家應予相當補償」。至於補償方式,須全盤考量。 文化部指出,現行公、私有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共計1750餘處,私有者約700餘處,依草案得適用容積移轉規定。此外,1750餘處公、私有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均適用免徵房屋稅、地價稅優惠規定。 文化部表示,預估修法後最初稅損約3.6億元,但後續因提供稅捐優惠,鼓勵民間投入資源、降低租稅成本,促進文化資產修復再利用,將締造營業稅、綜所稅等約6億元的租稅收入,產生稅收淨效益約2.4億餘元。 2024選戰最前線 ▪ 聯合報最新民調/賴清德30%領先 侯友宜、柯文哲旗鼓相當 ▪ 聯合報最新民調/4成5盼下架民進黨 侯柯郭合作將贏15個百分點 ▪ 聯合報最新民調/區域立委、政黨票支持度 看藍綠白政黨誰領先? ▪ 不斷更新/2024立委大選!看選區範圍、各政黨提名名單

提十項教育政策 柯文哲主張13年義務教育 | 民眾黨 | 大紀元

Image
提十項教育政策 柯文哲主張13年義務教育 | 民眾黨 | 大紀元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23-09-28 8:19 PM    標籤 : tags: 柯文哲 , 民眾黨 , 教育 【大紀元2023年09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常懷仁台灣台北報導)台 民眾黨 總統候選人 柯文哲 28日提出十項 教育 政策,一、13年一貫,延長義務教育;二、化繁為簡,簡化學習歷程;三、分科考試,納考國英數;四、學生減壓,不再一試定江山;五、雙語師資,公費培育;六、雙語教材,免費提供;七、關注弱勢,教育平權;八、智慧教育,提升學習效率;九、午餐專法,營養滿分;十、高教改革,公開透明。 柯文哲 舉行 教育 政策記者會。柯文哲認為,台灣教育的三大問題為,一、只講多元、系統超混亂;二、只講願景、卻缺乏路徑;三、只會撒幣、治標不治本。 柯文哲28日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記者會,公布教育政策。(中央社) 首先是延長義務教育,柯文哲提出他的教育政策,一、延長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往下延伸至幼兒園,且準義務教育往上延伸至高中職,增加約15億經費。 關於108課綱,柯文哲表示,取消修課紀錄上傳中央資料庫;「學習成果」每學年上傳至多三件;「上傳時間」從三年改為兩年(高一下至高三上);「多元表現」上傳件數每學年至多5件。 柯文哲提到目前兩階段考試(學測、分科測驗)的問題,像是分科測驗不在考國、英、數B,這是一試定江山。因此,他主張,分科測驗採納國、英,預計2026年上路,且高中與大學端對學習歷程檔案,應予落實及密切連結。 關於雙語師資,柯文哲主張,多元管道培育雙語師資、現職教師培育轉任為雙語教師、大學培育雙語師資,並免費提供國中小學1至9年級數位及實體的雙語教材,另協助高中職開設國際文憑及學分課程

釋字第813號解釋

釋字第813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5條第1項第2款(82.02.03) 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5條第1項第2款(82.02.03) 中華民國憲法第15條及第166條(36.01.01) 中華民國憲法第15條及第166條(36.01.01) 民法第767條(110.01.20) 民法第767條(110.01.20) 司法院釋字第400號解釋

政院通過文資法修正草案 歷史建築土地所有權人可獲補償

政院通過文資法修正草案 歷史建築土地所有權人可獲補償 中央廣播電台 · 陸批我施政 陸委會:留點口德日後還要相見 針對中國大陸國台辦對我執政黨及總統參選人的批評,陸委會副主委詹志宏今天(28日)回應表示,中共一定會介入我方選舉且正在介入,但即使要介選,仍「希望他們要留一點口德」;另外,陸方一直沒有正面回應我方開放陸籍團客來台的訴求,詹志宏指出,了解陸方各部門之間有不同考量,需要一些時間進行協調,所以為讓兩岸交流健康有序推動,「我們寧願多給他一點點間」。 中國大陸國台辦在其記者會上直接批評我政府與施政內容,陸委會副主委詹志宏表示,我方認為兩岸之間再怎麼樣的意見分歧,兩岸關係應該多留一點餘地,他說:『(原音)即使是要介選,中共要介選,我希望他們要留一點口德,這樣的話,兩岸關係日後還是要相見。』 陸委會在8月24日宣布恢復開放陸籍團客來台,並以一個月做為準備期,另視陸方回應決定開始實施日期,如今一個月已過,陸方未有正面回應;詹志宏指出,「我們已做好準備」,但也了解中國大陸的運作體系,「往往在政策的協調上,跨部會的政策需要多一點時間來考量」,他說:『(原音)我們的訊息,我相信很明確地都傳達到大陸的主管部門,但是我們或許在給他們一點點時間來協調、來考慮。』 中國福建到廈門的高鐵開通,陸方有官員稱已具備連接至

“教師道德糾結症候群:與「職業倦怠」同樣構成現代教師的職涯挑戰,但兩者之間略有不同 - The News…”

教師道德糾結症候群:與「職業倦怠」同樣構成現代教師的職涯挑戰,但兩者之間略有不同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Source 每次面社會上關於對教師負面形象的事件等,心理面總是會有一種不如歸去的感覺,而身邊也有些夥伴有同樣的想法。一些老師覺得,現在的學生、家長與社會非常不尊重教師專業,使得教育真的淪落為服務業;而學生年紀越長,學習動機越薄弱,這一點,我自己同時在幼兒園與大學上課,是完全深刻體會。 明明是選修課,選了卻不來,或者是期中期末考忽然消失等。國高中的教師朋友們,也逐漸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作為,往往動輒得咎,一會被申訴、一下被炎上,幾乎無法專注於教學的本質。作為現代教師,除了龐大的業務量所形成的身體勞累之外,更因為這些事情而形成一種極端的「心累」。也許,老師累的不是肉身,而是這已經枯竭的靈魂吧! 每當聽聞這些種種的心累抱怨,我都很鼓勵老師應該要培養第二專長,規劃自己的另一個職涯,要讓離職成為一種「選項」,而不是成為一種「結局」。 但,作為教師,我們天生有種「教育道德感」,多少還是希望留在教育現場,能幫助多少人就幫助多少人。每每告訴自己,專注於教學本質就好,不要太在乎外在世界的變化,但偏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些非教學以外的事情,真的影響自己太深太深。不是不想離職,也不是沒有能力離職,而是對於教師始終有一份牽掛無法放下,但是對於已經扭曲的教師職業形象,自己卻又沒有辦法調節過來。 過去,我形容自己這樣的狀態為「教師道德糾結症候群」,這種症候群的症狀包含了: 覺得自己應該要貢獻教育,不要計較。 但看到有人炎上老師,心裡不爽的程度還是逐漸增加。 覺得學生一代不如一代,這樣下去會讓社會淪喪。 想要放生學生們,每月安心領薪水就好,但又良心不安。 偶爾會想要轉身離去,可是內心卻覺得這樣的自己很不負責任。 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教師道德糾結症候群」,跟「職業倦怠」雖然同樣都代表了現代教師的職涯挑戰,但兩者之間還是略有不同。「道德糾結症候群」挑戰的關鍵點在於,教師過往的哲學信念,已經面臨本質與結構上的衝擊,如果沒有辦法重塑教育信念本質,未來的職涯恐怕就難以持續發展

“中國「大交流時代」文化軟攻勢如何瞄準台灣「首來族」?學生怎麼想?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中國「大交流時代」文化軟攻勢如何瞄準台灣「首來族」?學生怎麼想?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Source 曾大秀流利客家話的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在今年6月記者會上指出,未來將面向台灣青年舉辦多項交流活動。陸委會隨即在8月諮詢會議中以「中共『大交流年』對台青年學生交流策略與因應」為題進行討論。顯示COVID-19疫情解禁、兩岸重啟交流後,中國對台灣青年的強大拉力已成為互動焦點。 《報導者》發現,在中國鎖定「首來族」台灣青年進行的首波交流裡,主題變得比過去更加軟性,從文化、生活和興趣層面拉近兩岸青年的距離,並以優惠政策吸引台灣學生就學及就業;另外,這種交流也擴展到為台灣兒童及少年發聲的兒少代表上。「大交流年」裡,「主題更軟、扎根更深」已成趨勢。 今年7月,台北市某高中一個近千人的家長群組裡,一則招攬學生前往中國交流的訊息引發諸多討論。這項針對高中生所舉辦的「華人青年大專暑期交流計畫」,旨在鼓勵對音樂、文化與電競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到上海感受「真實產業環境」,5天活動全程免費。 這則訊息很快引發論戰。群組裡,有家長認為不應該運用學生事務群組作為私人活動宣傳途徑,有人直批是對岸一貫的統戰操作方式;也有家長認為上海與台北是姊妹城市,不必以敏感的政治視角來看待單純文化交流。兩邊爭執不下,一位家長隨後點名活動主辦單位是僅成立一個多月的新公司,關於人身安全的爭論更讓雙方論戰火藥味十足。 實際上,類似的兩岸青年交流團存在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只是過去3年隨著COVID-19疫情爆發而中斷。今年逐步解禁後,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項出團訊息再度散見於校園布告、學生社團、原民組織及各類社群媒體上。 6月, 台灣大學 、 中正大學 的社群平台交流版面上,就有不少學生轉發類似活動貼文,從10天的山西青年夏令營到7天的成都團,包含各種景點參訪、大學座談和文化交流,從免費到收費兼而有之,參與對象則都以學生為限。 「大交流年」向下扎根的兩岸攻防 針對這股重新點燃的交流潮,早在暑期開始前,中國國台辦就發布 新聞稿 高調宣示,未來一個月起將面向台灣青年舉辦多項交流活動。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更直接將目標鎖定在台灣青年「首來族」身上: 「中方樂見並支持兩岸青年加強交流互動,增進了解,深化友誼,讓更多台灣青年『首來族』成為『常來族』。我們也積極為台灣青年朋友提供更多機遇和平台,讓他們在大陸大有可為、大有

“《馬斯克傳》:人工智慧將是史上規模最大的風暴,沒有任何人比馬斯克更受風暴吸引了 - The News…”

Image
《馬斯克傳》:人工智慧將是史上規模最大的風暴,沒有任何人比馬斯克更受風暴吸引了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Source 文: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偉大的競賽 任何科技革命一開始多半是靜悄悄的。沒有人在1760年的某天早上醒來,大叫說:「我的老天,工業革命要開始了!」即使是數位革命,一開始也只是默默地緩步進行,只有愛好者會自行組裝個人電腦,然後拿到科技迷聚集的場合像是「自製電腦俱樂部」展示,直到多年後,普羅大眾才發現整個世界已經徹底改頭換面。 然而,人工智慧革命卻完全不同。在2023年春天,先是關注科技的人士,接著是一般大眾,短短幾週內,就有數百萬人注意到一場重要的轉變正在迅速發生,並將改變我們的工作、學習、創意及日常事務的本質。 過去十年來,馬斯克一直擔心未來有一天人工智慧會失控,例如擁有心智,進而威脅人類的生存。但是Google共同創辦人佩吉卻絲毫不在意他的擔憂,反而說他是「物種歧視者」,偏袒人類勝過其他智慧形式。兩人的友誼也因此破裂。 馬斯克一直想阻止佩吉和Google收購DeepMind,這是人工智慧先驅哈薩比斯所創辦的公司。但終究還是沒能阻止。馬斯克因而在2015年和奧特曼共同成立非營利實驗室OpenAI。 可是人類比機器更難處理,最後馬斯克和奧特曼分道揚鑣,退出OpenAI董事會,並將實驗室裡知名工程師卡帕斯,挖角到特斯拉,帶領自動輔助駕駛團隊。奧特曼後來在OpenAI成立了營利事業單位,並從微軟取得130億美元的資金,還成功說服了卡帕斯回鍋。 OpenAI開發的其中一項產品,正是名為ChatGPT的機器人程式。他們利用大量網路資料,訓練機器人程式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2022年6月,奧特曼和他的團隊向蓋茲展示ChatGPT的初期版本,蓋茲當場表示,除非ChatGPT能夠通過大學生物學先修課程考試之類的測試,否則他一概沒興趣。「我心想,他們大概過兩、三年後才會再來找我,」蓋茲說,沒想到三個月後,他們又來了。 奧特曼、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和其他人一起到蓋茲家吃晚飯,向他展示了一個新版本稱為ChatGPT−4。蓋茲不斷提出各種生物學問題轟炸

“《從列女傳到婦女史》:中國古代對慈母表揚不絕,為何《明史》對「母儀」的記載歸零? - The News…”

Image
《從列女傳到婦女史》:中國古代對慈母表揚不絕,為何《明史》對「母儀」的記載歸零?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Source 文:衣若蘭 母儀入史的軌跡 女性列傳的分類方式,在中國有古老的範例,後世史家編纂列女傳記時,往往宣稱其蒐錄之傳記是仿效劉向(西元前77-前6年)所劃分的類型為依據。劉向《列女傳》中的七目(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辨通、孽嬖),早有「母儀」一類。 中國古代對慈母的表揚,傳頌不絕,母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最為社會所尊崇且無異議的女性形象,牟正蘊(Sherry J.Mou)即認為在傳統文化中母親被視為是指導者,而師者在儒家社會中備受重視,母親這樣的角色,不會引起非議。不像貞節烈女,有所爭議。 室女守貞在明代已成議題,至清代仍爭論不休,如明代歸有光(1506-1571)的〈貞女論〉、清人毛奇齡(1623-1713)之〈禁室女守志殉死文〉與焦循(1763-1820)之〈貞女辯〉等。歸有光與毛奇齡認為未婚守貞是不合禮儀,焦循則以為律法既處罰毀婚約者,訂婚雖無婚書,但已納采,即已定之,守貞合於禮。 劉向《列女傳》首列母儀篇,占了全書10%左右的篇幅。〈母儀傳〉序曰:「惟若母儀,賢聖有智,行為儀表,言則中義。胎養子孫,以漸教化。既成以德,致其功業。姑母察此,不可不法。」指的即是言行得體,教養子孫以德,使之成功立業的母親。例如重視胎教的「周室三母」、規誡訓導的「齊女傅母」、視前妻之子如己出的「魏芒慈母」等等。 檢視二十五史〈列女傳〉中包含母儀一類的傳數比例,如表三所示。 筆者在此為方便討論,以統計方式呈現,然將正史中的婦女史料分類與量化,不一定能確實說明歷史實情。除了德目分類困難外,亦因正史中的史料通常已被相當程度地濃縮。以〈列女傳〉為例,其中傳記的多寡頗為懸殊,若就量化後之百分比進行分析比較,不一定能顯出意義;加以有些〈列女傳〉裡共僅有五篇傳記,在數量有限的情形下,僅根據數字比例來討論,恐亦不適當。 不過,列女傳的篇數到了明清史中,大幅地增加,不僅代表史館修史認可朝代史中女性傳記的空間,也與豐富的史源(方志列女傳)有關,詳見下文。 Photo C

“《從列女傳到婦女史》:五四時代婦女群體被置於時代座標上,面目模糊地「從黑暗走向光明」 - The News…”

Image
《從列女傳到婦女史》:五四時代婦女群體被置於時代座標上,面目模糊地「從黑暗走向光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Source 文:衣若蘭 重讀近代中國婦女史 過往研究者通常引用報刊雜誌文章或著作作為婦女史研究的史料,從中挖掘近代中國婦女的處境與意識形態,而筆者本書則是探討近代中國婦女史如何編寫而成、史觀為何,及其與時代環境之間的關係,嘗試拉出「婦女史學史」的脈絡。 從本書所選的案例,我們可以看見婦女史書寫在傳統與現代史學之間的多元操作、變化與延續,以及作者採用之史源、方法、論述之爭競。然而這樣的發展並非單一直線式的,而是曲折反覆,你來我往,跟編著者的個別選擇與撰述主旨,以及時代社會風潮均密切相關。 1913年出版的《神州女子新史》是首部運用晚清從日本傳來的西式章節體,以及歷史分期的方式來撰述的中國婦女史,為晚清傳統史學到現代史學的過渡。 徐天嘯在專制王朝與共和體制的轉折之際,呼籲20世紀的女性奮起,書中顯露其面對西方帝國主義與反滿的情緒,他將女子啟蒙放在建設新的國族概念中,希望喚起當時婦女如歷史上的女傑投入保衛家國。作者對神州的「想像」、對「女子」的期望,成就了這部以章節為骨架,卻類似紀事本末體與女性傳記的「新史」。 而1914年北京清史館開始修纂《清史稿》,修史人員選擇用傳統紀傳體方式來編寫,至1928年付梓。筆者由史學編纂的長時段縱軸歷程與橫軸書寫風氣習慣綜合探究,發現《清史稿・列女傳》中母儀書寫的特殊性,與清代旌表婦女制度的階級與婦德範圍放寬、晚清民初主張賢妻良母的風氣,以及史館徵引的方志女性傳記中多有母儀類型相關。 從《清史稿》可見所謂的「列女傳」舊史體例,不僅是相對於「新史」的一種「陳腐」表現,而是有其史學的根源與中國史傳寫作對格式、標準堅持的史法,以及官方修史的體例考量。 在「新時代」選擇「舊體例」來寫作婦女史,《清史稿》實難以擺脫中國千年來的敘史模式,但若細讀文本與長時段比較,在「列女傳」這樣的女性生命史合集中,我們仍可發現清代與民初史家,相對於明清多數學者對貞節烈女的關注,轉而對婦女在家庭倫理角色的重視。 再者,從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我們得

“憲法法庭判決「誹謗罪」合憲,可能造成MeToo受害者的多重困境?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Image
憲法法庭判決「誹謗罪」合憲,可能造成MeToo受害者的多重困境?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Source 文:陳為祥(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常務理事) 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等單位共同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於6月28日晚間以「不騷擾很難嗎?法體系如何接住性平受害者」舉辦司法改革系列第一場活動。 今年五月以來,台灣社會自政壇、社運、文藝界至娛樂圈等各界接連傳出性騷擾案例,許多受害當事人、見證者陸續出面揭露自身經歷,涵蓋各領域、各界知名人士且型態繁複的性騷擾與性侵案件震驚社會,也引發國際關注。 同時間,五月最熱門的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一句強而有力的台詞也成為本次MeToo運動當中響亮的口號:「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時間來到六月,當媒體關注逐漸消散,討論度聲浪漸漸退去,社會制度面是否能真正迎來系統性改變? 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同時也是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提到,本次活動的籌辦目的,即希望集結法律、政治的實務工作者與專家針對司法改革的推動進行討論,讓青年認識公共議題,同時透過理性的思辨凝聚共識。 本篇主要紀錄擔任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常務理事、野火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的來賓陳為祥律師對於司法體系改革的檢討,以及誹謗罪合憲是否會對MeToo運動造成傷害的探究。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司法改革的起點——檢察體系:為什麼我們對於包青天般的檢察官習以為常? 陳為祥律師自司法改革的進程談起,並以歷史脈絡的演進說明為什麼台灣發展出了檢察官權力如此龐大的司法體系。一起案件可以分為三階段:警方辦案、檢方偵查、法官判決,然而檢察官所負責的偵查過程,就是司法改革第一階段重點檢視的司法體系問題源頭。 回溯司法體系的形成過程,自日據時代、國民政府來台後所設立的司法系統奠基於威權政府的統治,其功能並非為人民設立

“如果創新可以增加價值,為什麼消費者會追求「40年不變的好味道」?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Image
如果創新可以增加價值,為什麼消費者會追求「40年不變的好味道」?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Source 如果創新可以增加價值,為什麼有麵店要標榜「40年不變的好味道」?為什麼消費者會追求40年不變的味道? 一位朋友在餐桌上這樣問我,說他的老闆給了他這道難題。 企業和產品的價值來自很多地方,像是品質、價格、感官、滿足、效率等等。能滿足的層面越多,就越有競爭力。 所以,這個問題一來只看到「口味」這個層面、二來用「口味」來看「創新價值」是個特例,因為這兩者不一定有直接關係。所以,這個問題到這邊似乎就可以結案了。 可口可樂的慘烈案例 「為什麼這兩者沒有直接關係呢?」朋友繼續追問。 於是我就用「口味」和「創新」這兩個關鍵詞,在腦中搜尋到了一個最直接的案例:1980年代的可口可樂嘗試「創新口味」的災難級失敗;然後,就在餐桌上直接開講了。 1985年,因為有些年輕消費者認為競爭產品百事可樂(Pepsi)較甜的味道更好喝、或許也跟可口可樂神秘的配方成本有關,所以可口可樂(產品名稱以下簡稱Coke)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發和市場調查之後,推出了新產品「New Coke」。 據說在上市前的市場調查之中,New Coke的盲飲測試(不告訴受測對象喝的是什麼)結果都完勝原版可樂、也勝過Pepsi,於是該公司就信心滿滿的推出了新產品。 結果New Coke正式上市之後,只得到滿滿的負評和抵制。因為它或許(對某些客層來說)比較好喝,但不是「記憶中熟悉的味道」;而美國社會對這個改變的反應,甚至被提高到了「褻瀆傳統精神」的神聖層次。 短短幾個月後,可口可樂在壓力之下重新推出了原始配方產品。 但或許是因為已經投下大量研發和行銷成本、也還相信有部分客層會接受(特別是原本喝慣Pepsi的消費者),他們對New Coke並不死心;不僅沒有撤下這個已經變成過街老鼠的版本,還把原版改名為「Coke Classic」(經典版可樂)。 近40年之後回頭來看,除了對已投入成本的考量之

“學生的責任唯有讀書?戀愛,其實更是早早就該開始累積的學問 - 大人學”

學生的責任唯有讀書?戀愛,其實更是早早就該開始累積的學問 - 大人學 Source (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 其實我還滿鼓勵父母如果可以,真應該在國中高中時期就鼓勵你的孩子多談幾段戀愛。尤其是女孩子。 我知道,這跟傳統的認知是違背的。因為父母都覺得這年紀讀書最重要,也擔心女生會太年輕懷孕之類。但我真心覺得, 學生時代最最最需要累積的人生知識,其實是「戀愛的認知」!! 為何這樣講? 因為我這幾年真的碰到太多人來問我戀愛問題,女生男生都有。我覺得他們可惜的地方,都是年輕時候沒有嘗試認識異性,以致於無法在「對的時間」學到必備的知識。他們通常都是很認真很用功的孩子,工作薪水什麼都很好,往往都是工程師醫生等等的專業工作者。但學生時代因家裡管得嚴、自己又很聽話,於是一直沒有交過男朋友或女朋友。 結果母胎單身到了可能 30 歲,突然碰到有個人對他較為親切,於是就沉船了。沉船歸沈船,但因太少跟異性互動的經驗,於是一出手就嚇到別人,然後把狀況弄到很差。加上戀愛經驗少,碰到「真命天子/女」就會過度認真,甚至覺得錯過這人,人生從此就會天崩地裂。於是為了證明自己心意、死命糾纏、廢寢忘食、各種過度追求、或是非要對方講清楚、不然就是心痛、情緒崩潰、情緒勒索、或是過度委屈等等,總之是把自己搞得很慘。 而且因為經驗少,就很難勸;他們真心覺得錯過這村就沒了這店,常常讓人不知道怎麼幫才好。也因為經驗少,對於人情世故理解不完備,我也很難讓他認清「其實對方沒興趣,對方真只是比較親切」。最後唯一能勸誡的,都只是希望他要能去找找身心科。但每次都覺得這種事情很可惜…… 我就常常在想,如果這族群曾在國中高中時期就多些異性朋友,甚至談過幾場那種純純的小戀愛。一來會更理解異性在想什麼,二來也能理解很多事情無法勉強,而在感情上能更成熟,對很多事情也能更寬容。 可是當這些都沒有,戀愛認知就只會來自於小說、電影、偶像劇。然後以為那種誇大的情節,是日常的日常。這種錯誤的期待就很容易傷己傷人。 我現在回顧,其實讀書什麼考試什麼的真的都還好耶。因為出了社會,你的薪資與成就跟讀書未必這麼有關聯。學生時代分神談談戀愛,其實並不會造成什麼未來工作的影響,反而更有助於平

“【書摘】政治舞台上,作為「庶民布景板」的香港公屋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Image
【書摘】政治舞台上,作為「庶民布景板」的香港公屋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Source 【精選書摘】 本文為 《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 部分章節書摘,經春山出版授權刊登,文章標題與文內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香港是什麼?對於很多人來說,香港就是維多利亞港。從太平山頂望下去,維港兩岸高樓聳立,辦公室和高速公路的燈光閃爍耀眼。在這些繁華景觀的背後,還有另一個香港。在商業區和遊客區之外,許多收入不高的香港人都住在外表看起來一模一樣,由政府大規模興建的多層公營租住房屋,簡稱公屋。這些公屋大樓一般每數座到十數座為一組,稱為屋邨。這樣的屋邨,截至2021年中,有254條。」 土地是香港最稀缺的資源,以此而生的住房問題一直是收入不高的人們與政府的沉重壓力。由方格子組成的公共屋邨是由政府建造、框限出來的空間,代表的是一種管治術──這在港英或九七後的港府皆然──在屋邨中政府無所不在。當人住進公屋,他不只是單純的居民,而是從「人」變成可被管治的對象。 本書作者梁啟智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曾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現任職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梁啟智以公屋為觀察尺度,實地走遍全港254條公共屋邨。從不同時期建造、不同地區的公屋與人們的生活痕跡,描繪出香港政治與社會的演化,是最具生活感與帶入感的香港現代社會史,也是他寫給家鄉的情書。 個人對公屋的想像,有喜有悲。社會的整體想像,也一樣。 公屋出身的候選人有時會強調自己來自公屋,不是公屋出身的又怎麼辦?只要對準時機,有時也可以勉強蹭一下。在 2017年的行政長官選舉 當中,其中最受歡迎的一張選舉宣傳照片,是 曾俊華 在一條行人天橋上和幾位街坊閒聊。這張照片之所以深入民心,在於其構圖:在行人天橋的後面,是一座在公共屋邨中常見的 Y型大廈 ;而在Y型大廈後面,是獅子山。 公屋和獅子山,都是香港庶民想像的代表。我曾經參與過一項大學研究,請受訪者在數張照片當中找一張代表香港,當中包括維多利亞港夜景,公屋,和紀念「九七回歸」的金紫荊廣場。我們在實驗前預計金紫荊廣場是不會有人選的,結果也是。常說維港夜景是香港的城市名片,也真的很多受訪者選擇。但我們不時會遇到受訪者挑公屋的照片來代表香港,他們的解釋是維港夜景是香港繁華的那一面,公屋才代表香港「一般人生活」的那一面。 至於獅子山,其視覺衝擊則更

“陳宗賢《精準獲利》:「花仙子」初期賣汽車芳香劑,我第一個閃過的念頭是「這沒什麼搞頭」 - The News…”

Image
陳宗賢《精準獲利》:「花仙子」初期賣汽車芳香劑,我第一個閃過的念頭是「這沒什麼搞頭」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Source 文:陳宗賢 花仙子:台灣香氛領導品牌 公司經營理念 便利新科技,智慧好生活 公司願景目標 朝「亞洲華人第一品牌」之目標邁進。 公司發展沿革 年份 重要大事紀 1983 優特實業有限公司成立。 1984 推出「香香豆」,引領學生流行風潮。 1985 淡水第一工廠設立。 1990 推出「克潮靈」品牌。 1993 更名為「優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淡水二廠成立,並開始自動化生產。 1996 更名為「花仙子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推出「去味大師」品牌。 1997 推出「驅塵氏」品牌。 1998 桃園觀音廠落成啟用。 2001 上櫃轉上市。 轉投資泰國花仙子公司,拓展泰國市場。 2002 成立上海及北京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