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大歷史》:玄奘取經與孫悟空原型「石槃陀」,以及獻給唐太宗的《大唐西域記》 - The News…”


《敦煌大歷史》:玄奘取經與孫悟空原型「石槃陀」,以及獻給唐太宗的《大唐西域記》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Source

文:邢耀龍

第十章 玄奘取經與孫悟空的「誕生」

玄奘的成長經歷

唐僧的名字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西遊記》中的唐僧,出身高貴,父親陳光蕊是新科狀元,母親殷溫嬌是當朝宰相殷開山之女;後來其父親在上任途中被水賊殺害,母親也被霸佔,小唐僧因此成了遺腹子;出生之後,母親為保他的性命,把他放在竹籃中隨江而下,被金山寺的老和尚撿到,後來成為一代名僧。然而,歷史上唐僧的出身遠沒有這麼高貴,經歷也沒有那麼離奇。

下面我們通過玄奘的弟子慧立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來瞭解玄奘的真實故事。

唐僧本姓陳,單名一個「禕」字。西元六○○年,陳禕出生於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陳河村。雖說也是官宦人家,但他的父親陳惠只做過隋朝江陵縣令這麼個七品芝麻官,因為看不慣官場的腐敗,就辭官回家,過著一面種田一面讀書的隱居生活。他的母親姓宋,在陳禕四歲時便去世了。陳禕並不是家中的獨子,有三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在父親的薰陶之下,他自幼好學,是一個標準的儒家弟子。

陳禕十歲那年(西元609年),父親因病去世,他一下子變成了孤兒。早先出家的二哥陳素回家奔喪,就把無人照顧的弟弟帶到了洛陽的寺院裡。陳禕耳濡目染,後來就在淨土寺出了家,法名「玄奘」。

西元618年,隋朝滅亡,天下大亂,洛陽變成一片廢墟,玄奘和二哥為了躲避戰亂,逃到了長安。但長安城也十分殘破,唐朝初建,長安城裡沒有一座完整的寺廟,百姓甚至連吃的都沒有,作為僧人的兩兄弟只能化緣。為了求生,他們打算前往益州(今四川)。因為相對封閉的地理結構,益州在隋唐之際沒有被戰火波及,當時有很多僧人都逃往蜀中避亂。

玄奘和二哥商量之後,就收拾行囊,經過兩個多月的艱難跋涉,終於通過了「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來到了天府之國。這是玄奘的第一次取經之路。遠行中獲得的旅行知識和徒步經驗,為他後來的西行壯舉打下了基礎。玄奘一生中大多數的時間都在路上,鍛煉了極強的野外生存能力,堪稱唐朝的「探險家」。

在益州,玄奘學習非常刻苦,兩三年間已精研了佛學的重要經典。在當時名僧雲集的益州,玄奘兄弟兩人是青年僧人的代表,被時人譽為「陳門二驥」。

玄奘是一個求知欲極強的人,小小的益州城已經不能滿足他了,他想回到已經安定了的京城去學習佛法。二哥怕他在遠行中遇到盜匪,也不願意唯一的親人離開自己,所以不同意。但玄奘去意已決,在那個將要偷偷乘船離開的夜晚,他回頭望了一下燈火下的成都,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二哥了。

玄奘一路順江而下,開始了他的遊學之旅。這算是他的第二次取經之路。他先後遊歷了荊州、相州(今安陽)、趙州(今邢台),尋訪了各地的名僧,幾乎讀遍了各家各派的佛教典籍。最後,他終於來到了長安。這時,他已經是很有名氣的佛學大師了。

一路向西

此時的長安是大唐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很多名僧會集到了長安。在長安城學習佛法的玄奘發現了一個問題,當時佛教的流派很多,各派有不同的佛經版本,而且版本之間分歧很大,甚至不能自圓其說。到底哪一版本才是真正的佛經呢? 後來一位天竺來的僧人告訴他,佛教的誕生地天竺有最原始的典籍,於是玄奘就打算去天竺求法。

當時,為了防備北方的東、西突厥,朝廷封閉了玉門關,不許百姓隨意流動,出關越境必須申請過所(古代度關所用的憑照,就像現在的護照)。玄奘就跟幾個相約同去天竺的僧人向朝廷上表申請。

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姓李,將老子李耳追認為自己的祖先,將道教奉為國教,此時的他也不認識玄奘,就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皇帝下了詔令,同伴們都打了退堂鼓,只有玄奘一直等待著新的機會。

這個機會終於讓他等到了。西元六二七年,關中平原大旱,長安城的百姓紛紛出城找飯吃。恰好有一個秦州(今甘肅天水)的和尚孝達,在長安學習佛法,正準備返回家鄉。

玄奘就和他喬裝打扮混在災民當中,逃出了長安城。兩人沿著陳倉古道,翻過巍峨的隴山,到了秦州。之後,玄奘獨自啟程,渡過黃河,翻過烏鞘嶺,到達了涼州。

涼州的僧人們聽說玄奘來了,紛紛前來邀請他開壇講經,他一留就是一個多月。涼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西域的商人們聽說玄奘要去天竺,就紛紛把消息傳到了西域各地,也傳到了當地行政官員的耳裡。當時大唐和西域還處在敵對關係中,不准百姓隨意出境。

當有人向涼州都督李大亮舉報玄奘的目的之後,都督大吃一驚,立即派人找到玄奘,令他不要再向前一步。涼州的慧威法師知道了玄奘的志向和處境,十分同情他,就立刻派自己的兩個弟子護送玄奘連夜逃出涼州,一路繼續西行。這時的玄奘,不再只是求經的僧人,還成了朝廷追捕的逃犯。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他們只能晚上出行,經過幾天趕路,終於來到了大唐最西北的城市——瓜州。

也許是涼州都督還沒有發現玄奘已經逃出涼州,所以玄奘要偷越邊境的消息並沒有傳到瓜州。瓜州是大唐的邊境了,怎樣才能出關呢? 玄奘暗地裡從商人那裡打聽到了前往西域的路途。

再往前走,就是八百里的戈壁和荒漠,沒有人帶路,根本走不過去。玄奘聽了又愁又急,從涼州騎來的馬也病死了,玄奘無計可施,只能暫且住在瓜州城外的開元寺 (今鎖陽城遺址塔爾寺),一面講經,一面等待機會。

一個月過去了,追捕令到了瓜州。負責追捕的官員叫李昌(官職類似於瓜州派出所所長),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接到追捕令之後就立刻獨自來找玄奘。玄奘以為李昌要捉拿自己,不敢承認真實身分。李昌著急地說:「法師必須說實話,如果是,我才能給法師一條生路啊!」

玄奘聽了這話感動不已,將自己想取經的心願全部說了出來。李昌聽了,被玄奘捨身求法的精神所感動,當著玄奘的面將通緝令撕毀。在唐代,撕毀公文是殺頭的重罪。為了避免驚動其他官吏,他匆匆辭別了玄奘。

玄奘望著他的背影,來不及感動,趕緊收拾行李。

玄奘遇上石槃陀

收拾好行李的玄奘發現自己還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沒有嚮導。近千里的沙漠,玄奘可從來都沒有走過,如果一個人向前走,那絕沒有活下來的可能。前面是沙漠,後面是追捕令,這讓玄奘無路可逃了。

第二天,玄奘在寺院裡參拜佛像時,有一個年輕的胡人來到了寺院裡,他不拜佛,而是打量著玄奘轉了兩三圈。玄奘就叫住那胡人問話,胡人說他叫石槃陀,見法師特別像昨夜夢中出現的僧人,所以十分好奇,想拜玄奘為師。玄奘知道了緣故,就收他做了徒弟。

這是玄奘一生中收的第一個徒弟。石槃陀向玄奘講了自己的身世,原來他是往來西域多次的商人。玄奘十分高興,就說出了自己西行求法的計畫,石槃陀當即答應保護師父取經。

當天,兩個人為了收拾行李忙了一晚上。第二天黃昏,玄奘早早就來到約定的地點,過了一會兒,石槃陀和一位老胡人來到玄奘跟前。玄奘見有外人來,心想:他不會把我偷渡的行蹤給暴露了吧!

石槃陀怕師父疑心,解釋說:「老伯是我們這裡走過驛路最多、最熟悉去西域路途的人,所以我請他來介紹一下西去要注意的事情。」

老胡人說:「從這裡西去,遍布著沙漠和荒灘,除了烈日和沙塵暴,還有時常出現的鬼魅熱風,十分兇險。以前,僧侶們都是成群結隊出行,但活下來的往往不到半數。法師一人前行,與送死有什麼分別?」

玄奘說:「我曾發誓,一直向前,前往天竺,寧死也決不退後一步,老伯就不要再勸我了。」

老胡人見玄奘不顧性命也要取得真經,感動地說:「法師如果一定要西行,你的這匹白馬可不行,牠看著很健碩,但一直被養在馬圈裡,從來沒有走過長路,近千里的大沙漠是走不出去的。你要去,就騎我的這匹馬吧。老傢伙雖然又老又瘦,但牠去過西域多次,對西行的路可熟得很,一定能助你渡過難關。」

老胡人的這匹又老又瘦的棗紅馬,就成了玄奘取經時的坐騎。榆林窟第2窟出現的「玄奘取經圖」中的馬就是紅色的,後來顏料氧化變成了黑色。當然,在《西遊記》中,它又變成了白龍馬,小說中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馬憶心猿」,唐僧變成老虎,三位師兄都不在身旁,白龍馬捨身救過唐僧。而歷史上棗紅馬也曾在取經路上救過玄奘一命。

天黑以後,玄奘和石槃陀上路了。三更時分,他們來到葫蘆河的上游,偷偷渡過了玉門關。兩個人趕了一天的路,第二天傍晚才打算在沙堆裡休息。

玄奘吃過乾糧之後安然入睡了,石槃陀卻怎麼也睡不著。原來他的妻兒老小都在瓜州,此去西域萬分兇險,丟失性命還是小事,要是被官府捉住,知道了自己偷渡的大罪,一定會連累家人的;這讓他越想越害怕,又想到師父已經逃出瓜州,一定不會再回去;在家人和剛認識兩天的和尚之間,他果斷地選擇了家人,一時起了殺心,從懷裡摸出刀來,緩緩走向玄奘。

玄奘被身後的腳步聲驚醒,但又怕這時候轉身看見石槃陀,導致他應激殺人,就只好裝作起夜。石槃陀見玄奘有了防備,只好又退回去睡下。

黎明時分,玄奘叫起了石槃陀,吃過早飯之後準備動身。石槃陀勸玄奘返回瓜州,玄奘自然不肯答應。石槃陀掏出腰刀,威逼玄奘,玄奘寧死也不後退一步,石槃陀只好一個人往瓜州走去。走了幾步,又轉過身來說:「師父,前方各處都有官兵把守,你被官兵捉住,逼問之下把弟子供出來怎麼辦?」

玄奘對著他發誓說:「如果被捉住,即使把我剁成肉泥,也不會提你一個字。」石槃陀見師父說了這番話,就不再多言,跪別玄奘,孤身一人回瓜州去了。

玄奘的生命危機終於解除,他也繼續向前出發了。

後來,玄奘獨自穿過八百里的戈壁沙漠。抵達高昌之後,國王麴文泰十分崇敬玄奘,拜他為禦弟(禦弟哥哥的名稱就是這麼來的)。玄奘啟程時,國王又派遣使團保護他,此後取經的路基本上暢通無阻。

對於玄奘來說,途經瓜州的這一段經歷是取經之路上最艱難的時刻。如果不是李昌撕毀文書捨命相救、老胡人贈予老馬和石槃陀協助偷渡,玄奘很難完成他的壯舉。他在晚年回憶起這段經歷時感歎道:「此等危難,百千不能備敘。」

孫悟空的「誕生」

瓜州縣榆林窟現存壁畫裡有三幅玄奘取經圖,都繪製於西夏時期。此外,繪製於西夏的玄奘取經圖在東千佛洞石窟有二幅、文殊山石窟有一幅。

這六幅玄奘取經圖中的五幅都是一僧人、一行者、一馬的形象,表現的就是石槃陀幫玄奘渡過玉門關的那個夜晚。隨著繪製時間的從早到晚,圖像中的玄奘和石槃陀逐漸有了頭光,石槃陀也逐漸從人的形象變成猴的形象。這是典型的神化現象。其實,石槃陀就是孫悟空的原型。

中國文學中的諸神,一般都是從人到神,長期積累的結果,比如關羽變成了財神爺。

就像考古工地上常見的地層一樣,歷史也是層累而成的,對於重要的人,歷史總能為他戴上光環。石槃陀是歷史上唯一陪玄奘取過經的弟子,而且是他一生中的首位弟子,玄奘在後來的回憶中常常提起他。後來石槃陀進入了文學創作之中,便有了孫悟空的形象。

對於演繹的過程,我們可以做以下推測:

其一,孫悟空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而石槃陀剛好姓「石」。石槃陀是唐代時期的粟特人,故鄉石國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外國人入大唐戶籍的時候,要取個中國名字,因為石槃陀來自石國,於是就以國為姓。古代重要人物出生時往往天生異象,孫悟空作為小說中的主角,當然要有不凡的身世,作者於是依託「石」字讓孫悟空從石頭裡蹦了出來。

其二,石槃陀為胡人,因為拜玄奘為師,史書中多稱其為胡僧。《西遊記》中孫悟空因本性為猴,神仙們輕蔑他時多用「猢猻」一詞。胡僧的「僧」為後鼻音(ㄙㄥ),猢猻的「猻」為前鼻音(ㄙㄨㄣ)。我國有很多方言是前後鼻音不分的,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很有可能將「胡僧」異化成了「猢猻」。

其三,石槃陀是粟特人,與安祿山是老鄉,相貌特點是毛髮旺盛,高鼻深目,今天陝西歷史博物館中就有大量粟特人陶俑。古代中原人歧視少數民族,連蘇軾都說過「譬若禽獸」的話,在中原畫師的筆下,石槃陀毛髮越來越旺盛,就變成猴相了。

其四,東千佛洞第2窟中,石槃陀的頭上有一帶狀的飾物。這是因為胡人多不著帽冠,但毛髮旺盛,為行動方便,通常用一髮帶繫住頭髮,後來就演變成緊箍的形象。更巧的是,古籍中記載石槃陀起殺心時,玄奘念的就是觀音菩薩。

其五,《西遊記》中孫悟空收服小白龍,使之成為唐僧的坐騎,而歷史上玄奘的馬確實是因為石槃陀的引見而得到的。元代畫家王振鵬的《唐僧取經圖冊》上冊第六幅圖原題簽就是「石盤(槃)陀盜馬」。

其六,刀劍作為利器,唐代出行時一般禁止攜帶,但是前往西域的路十分兇險,所以往來西域的胡商一般要帶一根木棍防身,有時也可用做扁擔。石槃陀就是胡商,他曾往來西域多次,陪玄奘出行是偷渡,木棒當然是必不可少的。東千佛洞第2窟玄奘取經圖中的石槃陀左肩就扛一長棍。後來,這根長棍就在小說中變成了如意金箍棒。

諸多證據表明,石槃陀是孫悟空最早的原型,只有他最符合從歷史到小說的演繹過程。但是,孫悟空並不是完全由石槃陀演繹而成的,從唐至明的七百年間,有無數崇拜玄奘的人參與過玄奘取經故事的演繹,也有無數人的性格與孫悟空融為一體。所以,正是時間的不斷層累和眾人的口頭創作,成就了齊天大聖的鮮明形象。

玄奘與皇室的關係

玄奘經過四年的時間,終於到達那爛陀寺。學得佛法後,攜帶大量梵文經典返回長安。在返回途中,本來要去見見自己的結拜兄長麴文泰,但不幸的是,高昌王麴文泰因為聯合西突厥擾亂大唐邊境,唐太宗於西元六四○年派侯君集攻下了高昌城。在大唐軍隊還沒有到高昌的時候,麴文泰就被嚇死了。

在國外偷渡了十九年的玄奘,本來還怕唐太宗治他的罪。但當他回來時,唐太宗卻下詔讓他速來相見。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宰相房玄齡親率百官在長安城外迎接玄奘,全城百姓排了長達十里的歡迎隊伍,都想見見這位歷經千難萬險的傳奇人物。

在洛陽,唐太宗第一次見到了玄奘。此後半個多月,玄奘被連續召入內殿密談。一年後,玄奘把一本書交給唐太宗,這就是《大唐西域記》。

唐太宗向玄奘約稿,不是因為「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而是因為他的目標是西域,而《大唐西域記》就是一份詳細的西域情報。當年,唐太宗的表舅隋煬帝都沒有打通西域,玄奘回國之後,唐太宗看到了建立偉業的希望。

唐太宗十分欣賞玄奘,像這樣精通外語、熟悉各國、智慧高深的人才實在難得,於是幾次邀請玄奘還俗擔任朝廷官職,以助他平定西域,但玄奘都以出家人不殺生的戒律為由拒絕。

玄奘也十分清楚,如果想要弘揚佛教,守住自己千辛萬苦取來的真經,就必須獲得皇帝的支持和保護。所以他雖然拒絕了唐太宗的多次邀請,但凡是皇帝徵召入宮,他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一次次的促膝相談中,唐太宗被玄奘的智慧所折服,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唐朝兩任皇帝都對玄奘十分崇敬,唐太宗為他撰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敕令列為所有經卷之首。皇太子李治又寫了《述聖記》,宰相褚遂良又用楷書寫下了這兩篇序文。

後來弘福寺的懷仁和尚彙集了唐太宗喜愛的王羲之字體,鐫刻了《大唐三藏聖教序》碑,這就是今天西安碑林的鎮館之寶。後來為了安置玄奘帶回的佛經,唐高宗又下令修建慈恩寺塔,這就是今天西安的地標大雁塔。

起初,玄奘在與皇室互動時也十分謹慎,因為大唐的國教是道教。佛教歷來與道教相悖,是競爭對手,因此歸國之後的玄奘一直處在不安之中。

王玄策出使印度的時候,唐太宗還命玄奘把《道德經》翻譯成梵文,以便向印度傳播道教。但是,隨著與玄奘的交往越來越深,唐太宗對佛教也逐漸產生了興趣。他開始積極支持玄奘翻譯佛經,並放開了對佛教諸多方面的政策束縛。唐初以來受壓制的佛教,因為玄奘的努力而開始復興。

西元649年,唐太宗的身體每況愈下,床邊除了服侍的嬪妃和太子李治之外,最常見的就是玄奘。唐太宗從玄奘的陪伴中得到很大的慰藉,魏徵死後,玄奘填補了太宗知心好友的位置。太宗生命的最後階段,一直是玄奘陪著他度過的。

玄奘在翠微宮裡講經說法時,除了病危的唐太宗,還有兩個十分好學的年輕人——皇太子李治和才人武則天,他們就是在此時相愛的。玄奘的智慧對他們影響深遠,木材商人的女兒武則天因此開始了蛻變。玄奘與唐太宗討論的往往是軍國大事或佛學智慧,在翠微宮的那個場景下,玄奘和唐太宗就是天下最好的老師,而武則天則是天賦最高的學生。

武則天生下李顯的時候,請玄奘為皇子剃度,賜名「佛光王」。玄奘的信仰就是彌勒信仰,武則天就從老師的彌勒信仰中找到靈感,命人編造了《大雲經》,鼓吹自己就是彌勒降世,像莫高窟第96窟「北大像」那樣的大型彌勒佛造像開始在全國營建。

西元600年,楊廣成為太子的那年,玄奘出生; 627年,唐太宗登基的那年,玄奘西行取經;645年,玄奘回國;664年,圓寂。玄奘的一生經歷了隋唐變革,完成西行壯舉。

《大唐西域記》成為關於中亞和印度的權威歷史,為大唐帝國提供了開闊的視野;玄奘以一己之力使佛教獲得皇室支持,改變了唐代佛教發展的面貌。譯經事業創造了眾多新詞語,豐富了漢語世界;他以人格魅力影響了李世民、李治、武則天、李顯等人,其思想照亮了唐代最耀眼的一批人,影響了唐王朝的精神氣質。

玄奘與榆林窟的開鑿

玄奘的偉大功績被後人永遠銘記,在不斷緬懷他的過程中,他逐漸從高僧變成聖僧,最終促成了《西遊記》的誕生。因為玄奘經過瓜州時的刻骨銘心,瓜州人更自豪於玄奘取經時為他作出的貢獻,這段故事就一直流傳下來,西夏時期人們就把它畫在了榆林窟的壁畫裡。

榆林窟作為敦煌石窟的第二大石窟群,人們一直以來卻無法確定它的開鑿時間。筆者在榆林窟的峽谷內生活了六年,在參與整理《榆林窟內容總錄》的時候,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後來,終於從玄奘取經的故事裡找到了榆林窟開鑿時間的線索。

玄奘作為虔誠的佛教徒,每經過一處佛教聖地,往往親自前往朝聖、禮拜。《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對每個行經國家的寺廟、聖跡、舍利供養情況都有描述,阿富汗的巴米揚石窟、犍陀羅的藝術、天竺的寺廟、佛陀的腳印、佛缽、佛影窟等,都有記載。

瓜州是玄奘在取經之路上玉門關內停留最久的一站,榆林窟則是瓜州的佛教中心,但玄奘卻從來沒有提及榆林窟。所以,玄奘來到瓜州時(西元六二七年),榆林窟應該還沒有被開鑿出來。

這一推論與瓜州當時的歷史背景也十分吻合。唐朝建立後,唐王朝雖然已經控制了河西走廊,但瓜州和敦煌仍舊是戰亂不斷,豪強多次反叛。如西元620年,瓜州(今敦煌,西元622年在今天的瓜州縣設立瓜州,敦煌設西沙州,後改為沙州)刺史賀拔行威舉兵反叛,次年五月始被平定;西元623年,沙州人張護、李通反叛,殺死瓜州總管賀若懷廣,後被瓜州長史趙孝倫擊敗。正是因為唐初瓜州地區政局不穩,民生凋敝,連溫飽都難以為繼,亟需維持社會穩定和發展生產,所以完全沒有時間和財力營建石窟。

榆林窟曾出土了一尊笈多風格的象牙佛,常書鴻先生認為這很有可能是玄奘取經返回時,為感謝李昌和石槃陀等人而留在瓜州的紀念之物。古代寺院的營建,一般就是為了紀念當地發生的重大事件,並且需要鎮寺之寶。也許是為了紀念瓜州人在玄奘取經時作出的貢獻,人們依託於玄奘帶回來的象牙佛,在玄奘歸國的645年之後開鑿了榆林窟。

玄奘在後世的追捧中,逐漸進入了吳承恩的神魔世界,變成了羸弱且迂腐的唐僧。當人們忘記了玄奘取經的真相時,瓜州榆林窟的壁畫依舊在幽暗的洞窟裡為我們保存了玄奘最真實的面孔。瓜州與玄奘一樣命途多舛,就在玄奘與石槃陀相遇的一百年後,瓜州城被大軍攻破,只剩夕陽下的斷壁殘垣。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敦煌大歷史》,商周出版

作者:邢耀龍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敦煌歷史文化一本通!
一窺敦煌歷史文化的最佳讀物!

數十張珍貴敦煌石窟圖、壁畫圖
繁中版特別收錄MOOK出版之敦煌現況圖片

從石窟發出的敦煌史,從敦煌出發的中國史

  • 作者是中國知名的敦煌學年輕學者、當代敦煌人,曾在榆林窟守窟多年
  • 當代敦煌石窟「守窟人」講述敦煌的古往今來
  • 中國知名敦煌學學者沙武田專文推薦
  • 臺灣知名歷史作家公孫策專文推薦
  • 當當網超過千餘條讀者好評
  • 附錄:敦煌歷史年表

莫高窟、萬佛峽是中國文化的燦爛遺產;飛天壁畫、千手千眼觀音、九色鹿是中國藝術的鮮明一筆,
作者為知名新生代敦煌學學者,在榆林窟守窟多年,他以個人視角、沉浸式講述,引領讀者深入敦煌石窟現場,
領略敦煌建築、壁畫與雕塑所帶來的震撼,看見敦煌的古往今來,走入與敦煌相關的中國大歷史。

從敦煌出發,見證中國歷史的重要場景
書中「敦煌」指的是古代敦煌的地理範圍,涵蓋河西走廊,自從西漢絲綢之路開通以來,敦煌就成為絲路上的重鎮之一,因此敦煌與河西走廊的歷史很難分開;佛教東傳、北擊凶奴、五胡入華、玄奘取經、安史之亂、蒙古西征、閉關鎖國等歷史大事件,在書中都有詳盡的解說。

是敦煌史,也是半部中國史
不僅講述了敦煌歷史,同時也講述了堯舜時代、從商周到明清,與敦煌相關的人物與歷史事件,以及藏經洞的發現與敦煌現狀,沿著時間脈絡重塑了敦煌的歷史文化進程

getImage

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Sent with Email Tabs, a Firefox Test Pilot experiment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COP28熱議「自願性碳市場」何去何從,學者建議台灣企業先觀察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什麼是不動產役權?不動產役權涉及哪些權利義務是需要注意的? |法律百科 Legispedia

法定空地是什麼?法定空地查詢方法?法定空地可以買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