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醫生》讀後心得:犯罪的人,犯錯的人,「選擇,是留給命好的人」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監獄醫生》讀後心得:犯罪的人,犯錯的人,「選擇,是留給命好的人」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Source 文:張誌閔(諮商心理師) 犯罪的人,犯錯的人 我是誌閔,一名服務台灣監所的諮商心理師。以心理師角色在矯正機關工作屆滿五年。有幸獲邀以心理工作者經驗分享,談談監所服務所感及本書讀後心得。因受限篇幅,將聚焦在台灣監所文化及受刑人心理形貌上。 近期忙碌,一個周末夜終於開卷一口氣讀完,思緒飄盪到這些年進出過的大大小小監所,有收容數千人在市區的大監,也有在偏遠山區幾百人的小所。書中故事或有雷同,講述初次入監的忐忑、面對同學在監各式各樣的生活形貌,倏忽間回憶湧上,浮現許多悲苦生命臉龐,不知道這些年他們過得是否安好? 這些年除了在各矯正機關服務,同時也會和學生、社會大眾分享犯罪防治觀點。我在開始講座時,都會問三個問題,身邊有沒有親友有過前科關過?你會怎麼看待這些犯罪的人?面對他們有甚麼心情?談到這邊,也想問問閱讀者,想到社會新聞上的犯罪者,你會怎麼回答這三個問題? 這些「同學」們,因各式各樣罪名入獄服刑,毒品、詐欺、竊盜、傷害、殺人、槍砲彈藥條例、公共危險、違反性自主,刑期從幾月三五年十年無期死刑,來自五湖四海一起生活在監獄之中。 入監刑事判決罪名不同,但生命歷程背景驚人地有著極高同質性。青少年學業中輟、童年高風險脆弱家庭、家庭功能不足、低自尊毒性男子氣概、反覆進出監所人生有一半時間在監獄中。年輕時混再大尾,中老年妻離子怨鰥寡孤獨千金散盡故事聽過太多太多。 來到心理師/輔導員面前晤談,可能是因為心情上遇到煩惱;隔代教養爺爺奶奶或單親父親母親病重心中悲苦;監所認為「可教化」希望他關完出去後重新做人;另一半會客時拿出一張離婚同意書;開庭完面對漫長刑期判決對人生感到無望。各種不一而足原因,希望該員透過「教化輔導」,調整情緒自我反思覺察,好好在工場作業不要違規衝突,出去後悔改重新做人。 社會大眾少有接觸犯刑經驗,多從新聞媒體間接聽聞。對犯罪者抱持否定、試圖理解但又心生抗拒矛盾心理。更多是憤